成大通識領袖論壇演講心得 -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講者:饒夢霞教授
一開始,老師先簡單切入,為什麼他要來上情緒的相關課程,情緒在生活中有什麼重要性。從主觀的感受開始談,一件事情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而人的表情連結到了內在情緒的變化。情緒是作為人際關係以及社交生活的基石,因此老師希望,年輕人們,要培養表達正確的情緒的能力,也要培養辨別別人臉色的能力。
接下來,老師以情緒理論概要破題,以現今學理的分析來闡釋情緒的作用、人們如何辨認、調適情緒。老師特別提到,現在有一”臉部回饋假說”,臉部的表情作用會增強情緒,一致的臉部表情會增加原本的情緒強度。例如微笑增強愉快的感覺,或減輕不愉快的感覺;而皺眉增強不愉快的感覺,或減弱愉快的感情。老師說,外在和內在要一致化,不一致化就會減弱現有的情緒,套用到實際例子也就是鼓勵大家平時要多多微笑嘴角向上。
人們在調節情緒時,是根據”情緒知識”所提到的:產生情緒的原因、身體感覺和表達行為、已經知道可以用來修改情緒的手段等來調節當下的情緒。依據Gross(1998a,1999)所提出的理論,人們其實會下意識避免產生不愉快或不好情緒的情境,稱做”情境選擇”,或者更進一步,主動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改變當下的情境,讓傷害不要擴大,稱做”情境修改”,或者調控自己的心思,轉移注意力不要專注在不好的思緒、回憶或是情境,稱做注意力調配。最後,透過”認知改變和評估”。人們可以重新組織當下產生情緒的想法,讓自己的情緒得到緩解。以上這些描述,其實很符合真實情況中人們面對情緒心理輾轉還有實際行為的描述。
隨後,老師提到他去上情緒心理學相關研究課程的經驗,那堂課的討論結果,認為人的情緒本質說穿了擁有七種核心情緒,分別為喜、怒、哀、懼、愛、惡、欲,很遺憾的,統計其中的負面情緒,似乎是多餘正向情緒的,這也說明了人的一生中事實上往往是煩惱痛苦多餘快樂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宗教、心靈成長團體往往鼓勵大家要有正念,並勇於認識自己的情緒,做到情緒的自我揭露。
在課程的後面,老師用了幾個測驗,提供大家檢視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如十項心理健康的警訊,如是不是一直覺得有壓力、為了獲得興奮而工作得更努力以避免無聊、是否常常用盡精力、難以放鬆、一直擔心能不能保有形象、脾氣是否愈來愈壞跟對四周的人越來越失望等。從這些問題中其實歸納出,一位心理健康/適應良好者的特質,大概具有
- 積極的自我概念,能瞭解並接受自己
- 對現實有正確的知覺能力,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有價值
- 從事有意義的工作
-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 平衡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比重
- 能自我控制情緒和感受
- 能夠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維持身體健康。
結合老師的想法和結論,作自己情緒的主人,不但要有創意的思考、不要固執化、僵持化,也要懂得檢視自己生活中的壓力和情緒,並懂得做情緒的探索,完成自我揭露、不逃避,因為積壓已久得憤恨與憤怒,縱然表面上可以忍住,不容易為人所察覺,但是長久累積後不但影響會自己的人際關係,也會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