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回顧及展望

這篇文章其實有點慢發,對關心的人,交代一下,過去不在臨床一年空窗期,都做了什麼。
人生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目前歸結的課題是:
- 在臨床醫療繼續走下去,視野狹窄及聽力障礙可走過未來住院醫師訓練嗎?
- 如果視野狹窄及聽力障礙對專科業務有所影響,那該選什麼科別最好?
- 如果視力在未來二十年或甚至十年內退化至全盲,有除了醫師以外的謀生技能嗎?
- 如果要培養可以謀生的第二技能,方向?
PS: 有一位全盲精神科醫師,詳細檢視他的故事,就業過程中仍有許多阻礙。問題簡單化,全盲情況下無法從事醫師業務。
異業
為了回答是否可以找到其他技能謀生的課題,在介紹下成大資工所半打工半學習。
如果完全屏棄醫療專業,投入資訊領域,由於較晚起步,註定會在資訊專業領域輸人許多,如從成大的醫學資訊所入門,可折衷結合既有的專業。
本預期以醫療專業,可對實驗室有貢獻,但幫老闆完成的業績卻都是原先只是玩玩的技能達成的,大感意外。以前對能力在業界可以賺錢沒信心,但是這一年歷練後,相信既有基礎是可以去應徵底層工程師的,缺的只是在業界打滾的經驗,就像剛拿到執照的醫師缺的是住院醫師訓練一般。
細數這一年達成的神奇成就:
- 以 Google 釋出智慧音箱開放原始碼,製作出具有實驗室特色的智慧音箱原型(用到 Python 跟 Bash script及 Linux 系統知識)
- 幫助同仁維持外文系老舊系統的運作,由於環境基於 Ubuntu 8.04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這麼舊),要遷移到新機器乾脆直接用 Virtualbox 轉移成功。
- 創建直接而非虛擬黑蘋果環境讓同仁用遠端桌面連進來寫 iOS 程式
- 使用 Jupyter Notebook 搭配 pandas 幫馬偕醫院合作醫師處理總計檔案大小約 20GB 的急診表單資料,學會 pandas 數據操作技巧
- 因為業務需求,瀏覽了 Github 直接亂刻了一個具有基本帳號權限驗證機制的網頁程式串接實驗室原本的 PHP
- 最後因為寫計劃案與醫學院的教授有合作經驗,被挖回去醫學院嘗試自己架設伺服器創建聊天機器人(喵的本來想用 Google 的服務就好結果說臨床資料不便上傳,就很多東西從頭搞)
另因實驗室教授積極想創業,也曾趕工寫了四五份的創業草案計畫書,接觸到不同的投資預算會計專有詞彙及業界規劃流程。異業之間溝通競合,財務、資工、醫療,相互合作總有不同角度激盪出的火花。
因為幫了教授許多忙,所以被推薦入學成大醫學資訊所的博士班,或許未來會有更進階的深造機會吧。
回歸
儘管資訊技能有所斬獲,但家裡還是會擔心經濟能否獨立,以打雜工的薪水存不了太多錢。醫學資訊所讀一讀,也許未來可以合併醫學及資訊專業到新創公司就業,如 HTC 或者 Google。但是家人出於行動能力受限的擔憂,強烈希望儘可能地留在成大醫院。而醫師執照也的確要先拿到手,出去資歷才有說服力。
捲土重來重新應徵成大醫院的一年期 PGY,檢討上次的失敗經驗,這次更知道準備方向,於是在通過 OSCE 後除了國考以外,ICU Book隨身手冊、麻州住院醫師手冊都讀一讀,同時正視自己口語不佳的問題,不只背誦甚至口述反覆複讀。
不意外地上了 PGY 名單後,接下來的難關是國考筆試,不太能完全依靠考古題。有消息指出,從 107 年開始國考更換題庫,所以舊的 First Choice, 更舊年度的考古題在面對新題目的提升效益比以前低。規劃時間,在國考兩個月前,國考詳解跟每科的 First Choice 設定至少讀兩輪以上。最後終於正式取得「醫師」這個稱號了。
PGY 初來乍到,便即將面對選科的問題。但因為視力缺陷及聽力障礙,選科受限,外科系、放射診斷系都不能選,怕訓練期間疲累無法忍受,依序排的選科順序是家醫科、神經內科、內科系次專科。放射腫瘤科也有前輩建議,但住院醫師訓練計畫中滿滿放射診斷的要求覺得不太可行。家醫科看似最為可行但仍有隱憂,社區服務、下鄉免不了曝曬在烈日之中,紫外線暴露還是有對視網膜的傷害。
最終還是回到成大繼續當醫師了,但是路途一樣徬徨。
心境
進來成大當 PGY 的一個夜晚,出去辦事(執照登記文件影印、照片等哩哩扣扣的),騎車之間竟隱約有生疏遲鈍之感,不再那麼能跟上車流,也不再那麼能即時反應。只能將車速徐徐緩下,讓意識跟上這傍晚五光十色的匆忙。
不,我相信視力、聽力應該還沒惡化,就算惡化也不該如此顯明。或許,現在這緩一緩但餘裕稍留,才是原本該有的從容。
不知道從何科普文章讀到,生物本能的「戰或逃」反應,內容大約闡述說:面對壓力時,原始皮質更為活化,而負責高等思考規劃前額葉皮質的血液將更為減少。啊,也許,假裝反應立即,彰顯熱血衝勁,終究只不過是一頭一有風吹草動即張牙舞爪的原始野獸罷了。
會為了聽不到的東西緊張,會為了看不到的東西而慌亂,在燈光美氣氛佳的餐廳神經質,深怕撞倒任何東西,在正常人眼中是放鬆的享受,於我卻只是疲累日常的另外一種消耗。為了顯示活躍而像正常人一樣投入社團,為了假裝不孤僻而加入聚餐,但,到頭來,探明自身既有的障礙後,才深刻領悟,任何為了跟上步調的努力,都只不過是另外一種壓力源。
理性地正視問題,才有機會探明解決之道。但遺憾的是,得知視野缺陷後,被許多事情重重一擊,幾年之後,才開始步上這個道路。我必須盡力消除這曾深深纏繞在身的急促、不安,收起毫無目標隨時飛撲的爪子。人生要繼續走下去,並非倚靠張弛無度的衝勁,而是仰賴一點餘裕之中沈澱的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