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應對的策略

從容應對的策略
Photo by Victoria Tronina / Unsplash

博士班資格考過後,

即將開始在診所打工服務,就代表要重新面對自己被說不適合當醫師的心魔。

或許真的沒有那個餘力去當一個非常專業、十分頂尖的醫師,

但我知道,有一些努力過的策略是有效的、是可以延續下去的,起碼可以淡化一些

我與這個世界的隔閡

💡
試圖從系統性原因分析為何給人感覺不夠沈穩,並嘗試逐步擊破加以改善

Background 背景

視野極度狹窄

  • 一次只能聚焦在一個人身上,多個對象的反應無法及時回應
  • 在同一個對象上,也只能聚焦在臉部表情上,其他肢體語言有可能會漏掉
  • 動態活動中,無法觀察到立體空間的事物交互,不易插手介入幫忙或即時反應

聽力損失

  • 中高音頻喪失較多
  • 有機率漏失他人述說的話語
  • 一旦對話起始無法建立,造成的溝通窒礙有一定機率妨礙進一步的社交阻礙

成長背景

  • 權威性管教,全面性的覆蓋自主意見
    • 唯唯諾諾
    • 缺乏自信及思考能力
  • 周遭環境的不良回饋,導致對互動的不確定性

心理因素

  • 潛意識認為所有的交涉不順利都是自己的缺陷造成
  • 設定了一個可以完美回應所有溝通社交期待的形象,反而更容易卡死
  • 過度要求狀態,能夠全力發揮以額外的注意力去符合正常人的水準,反過來增加焦慮
  • 環境的焦慮跟壓力交互易造成負回饋

外在表現

口說

  • 聲調易拉高、高亢
  • 語速易變快、急促
  • 音量容易不自主變大
  • 習慣性的邊口說、邊深切凝視(所有注意力皆放在對方表情回應)
    • 類似一隻貓遭到陌生人的過度關注會引起自然地逃避反應
  • 以上都會給人額外的壓迫感、或甚至營造不必要的敵意

言語內容

  • 從家庭環境習得的命令句、役使句易使人不快
  • 習慣性地否定發語詞也會阻礙正堂溝通的展開性
  • 太多「我覺得---」、「我想---」易增加言語給人的不確定性,減少對人的說服力
  • 有許多冗詞贅字來自於,極端不確定對方是否聽得懂的恐懼意念

肢體語言

  • 為了彌補視野喪失,拉高頻率增加的眼睛掃視、轉頭動作會給人焦慮的印象
  • 駝背、內縮的身體動作會偏向暗示屈從,而非主導

對策

  • 練習將語速放和緩、修飾聲音及語氣
  • 自我想像一個年長者前輩的忠厚聲音,以他的形象來塑造發言
  • 心理建設,練習察覺溝通障礙、拉高注意力引起的焦慮反應,將整個人的氣質穩定下來
  • 記得不是沒有任何外在手段對抗聽不清楚這件事,助聽器的調頻、敦請對方說大聲一點都是可用的手段,而非是死嗑在那邊
  • 將眼睛的焦點適度鎖定在離臉部表情外一點距離的地方,維持讓對方認為你有在關注他,卻又帶有一點距離的從容優雅
  • 減少希望對方一定要聽得懂、溝通無礙的強迫意念。對自己的話語更有自信,讓對話的節奏徐徐展開

典範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 不被看好的王位繼承者,經歷了一段艱辛的訓練治療口吃
  • 在關鍵時刻,以鏗鏘有力的聲調,鼓舞全國人民
  • 意義不只是口吃矯正這麼簡單,還代表自我、自尊、人格、以及中心價值的確立與篤定。
  • 不停地思考,淬鍊、磨礪這些,最後自信地往外發散。